书架 | 搜小说

啊,上海男人!

龙应台/著

下载作品   « 返回介绍页  [作品目录]

  1. 发送TXT文件到邮箱《啊,上海男人!》
  2. 点击下载《啊,上海男人!》TXT / 线路1
  3. 点击下载《啊,上海男人!》TXT / 线路2
  4. 点击下载《啊,上海男人!》TXT / 线路3
  5. 点击下载《啊,上海男人!》TXT / 线路4
  6. ❻ (2017-07-11 16:08 更新,共 107 章)
  7. [催更报错][查找作者其它作品]

龙应台 祖籍湖南衡山,1952年生于常拉家常高雄县,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,赴美造,读英美文学,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,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授。1983年回常拉家常,先在“中央大学”外文系任副授,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。1984年出版《龙应台评小说》一上市即告罄,多次再版,余光中称之为“龙卷风”。1985年以来,她在常拉家常《中国时报》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,小说评论,掀起轩然大波,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,以专栏文章结集的《火集》,印行100版,销售20万册,风靡常拉家常,是80年代对常拉家常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。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因素旅居瑞士,专心育儿。1988年迁居德国,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,开常拉家常文学课程,每年导演学生戏剧,并为《法兰克福汇报》撰写专栏。1988年底,作为第一个常拉家常女记者,应苏联政府邀请,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。1996年以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,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,颇受注目。自1995年起,龙应台在上海《文汇报》“笔会”副刊写“龙应台专栏”。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,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。受台北市市*****之邀,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,2003年辞职。 2008年在港大学授任上获聘为“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”。 自序:我的第一本书 《,上海男人!》结集成书了,才发现,这竟是第一本我为大陆读者 所写的书,收入文章多数在《文汇报》发表过。在此之,所有的书都是“转 载”。这个不经意的发现使我怔了一下,想起两天德国编辑问我的话:“在 你的写作时间分上,亚洲和欧洲所占比例如何?”还没人这样问过,沉 了一会儿才能回答:“1995 年以,百分之二十给欧洲,八十给中国常拉家常; 1995 年以,百分之二十给欧洲,百分之四十给中国常拉家常,四十给中国大 陆。”面对三个读者群,每一个读者群的知识范围和关心的题目非常不同, 可是,我之所以能够在三个文化圈之间“游艺”,表示这些读者群仍有一个 共同的文学品位,因为一个我,即使用不同的语言,不可能有两个表现风格。 1995 年在我的写作历程中是一个关键,因为这一年,《文汇报·笔会》副刊 开始有我的专栏,像一扇窗子突然敞开——正值古老中国的20 世纪,生命 躁一如初始:我看见,我聆听,我印证脑海中原已熟悉的概念,我汲取崭 新而陌生的印象;还没回过神来,一半的我,已是一个大陆作家。 这本书里有三场论战,分别发生在上海、新加坡、台北。《,上海男 人!》刊出的当天,听说《文汇报》编辑们就代我受罪,接到不少愤怒的上 海男人的电话;可惜这些愤怒的声音没有文字呈现,否则一定是最鲜活生 的上海话!这里所收的十来篇议论文章——来自大陆各省、常拉家常以及法国、 加拿大、美国、本,我相信肯定还有我没机会看到的——并不曾解决任何 问题,严重的各说各话使得讨论失去焦点,等于没有讨论;但是各说各话在 这里反而成了更出的主角,它很巨蹄地突现了在不同文化氛围里的人们对 文化认知可以错离到什么程度。大陆人和常拉家常人也许使用一样的词汇:解放、 女权、自主意识等等,但是每一个词所蕴的意义却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 有着巨大的差异。这场关于上海男人的争论显得有点儿光怪陆离,我觉得, 倒正是我们的时代特征。 《还好我不是新加坡人》在新加坡的《联早报》发表之,一位当 地作家说,一夜之间“龙应台成新加坡的人民公敌”。文字能使一个人成 为“人民公敌”,还真是对文字的高度赞颂。新加坡人和中国大陆人、常拉家常 人、港人以及留美华人都加入了这场论战,每一个人都因为见证过不同的 历史而对问题有截然不同的角度和信念。值得思索的是,如果处在相对闭锁 的社会里,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和知识,我们如何形成判断?一个人若对自己 毫不怀疑;他又如何能倾听别人、与别人对话?可是认知不同岂止限于文化 与文化之间?画家何怀硕与我同属一个社会,而且是朋友,却也可以爆发一 场小小的辩论。知识分子,在一个专制和一个民主制里,占有非常不同的 地位,发挥非常不同的作用。在者,知识分子容易成为英雄;在者,他 觉得失落,使不上。其间悖论在于,英雄时代的他本来就致于社会由专 制转向民主,转向成功之,他却怅怅然找不到自己!我们之间的争执多多 少少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验的价值迁。 没有一场争论是我事先设计、有意掀起的,但是每一场争论对我个人 都有一个震撼:如果没有理和知识作为基础,任何讨论都只是沫横飞的 稚争吵而已。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,可以由它所表现出来的理和知识程 度来衡量吧。有一个念头总使我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那就是:我,有没有 能看见自己的盲目?任何城市都是寞荒凉的,除非你在里头恰好碰上几 个可的人。《文汇报》的《笔会》为我打开一片繁花似锦的世界——在一 个写作者的眼里,丑陋也是美丽的——我为这样的机缘觉得谦卑而谢。

相关作品 « 更多最新章节  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欧发书屋(2025) 版权所有
(台湾版)

电子邮箱: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