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 | 搜小说

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苏秦、墨子、孟子/小说txt下载/免费全文下载

时间:2024-12-26 03:22 /军事小说 / 编辑:唐骏
《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》是由作者黄坚写的一本技术流、二次元、历史类型的小说,故事很有深意,值得一看。《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》精彩章节节选:庄子被很多人知刀,甚至,被很多人喜欢,跟鱼有关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"儵鱼出游...

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

作品主角:孔子,孟子,墨子,苏秦

需用时间:约1天读完

连载状态: 全本

《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》在线阅读

《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》第7篇

庄子被很多人知,甚至,被很多人喜欢,跟鱼有关。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:"儵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"惠子曰:"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"庄子曰:"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"惠子曰:"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。"庄子曰:"请循其本。子曰"汝安知鱼乐"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"(《秋》)

庄周家贫,故往贷粟于监河侯。监河侯曰:"诺。我将得邑金,将贷子三百金,可乎?"庄周忿然作曰:"周昨来,有中而呼者。周顾视车辙中,有鲋鱼焉。周问之曰:"鲋鱼来!子何为者?"对曰:"我,东海之波臣也。君岂有斗升之而活我哉?"周曰:"诺。我且南游吴越之王,西江之子,可乎?"鲋鱼忿然作曰:"吾失我常与,我无所处。我得斗升之然活耳,君乃言此,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!""(《外物》)

这两个故事--特别是"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"--知的人很多。冯友兰,还有来好多人,总是喜欢说"庄之所以为庄者",然噼里啦写上一大堆,其实,我觉得,这两条鱼故事,就是庄之所以为庄者。

换一个人,想都别想。

除了上面两条鱼故事,庄子,还说了好些鱼哲言。

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(《大宗师》)

鱼处而生,人处,彼必相与异,其好恶故异也(《至乐》)

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(《外物》)

说鱼之外,庄子还自钓鱼。

庄子钓于濮,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,曰:"愿以境内累矣!"庄子持竿不顾,曰:"吾闻楚有神已三千岁矣,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。此者,宁其为留骨而贵乎?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?"二大夫曰:"宁生而曳尾途中。"

庄子曰:"住矣!吾将曳尾于途中。"(《秋》)

这个故事,另有两个版本。一个被司马迁写在《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》--司马迁写庄子,总共写了293个字,这故事,就花了105个。--另一个在《庄子

列御寇》,虽说内容有点出入,但意思都差不多,都是说庄子宁愿钓鱼,不愿当官。

庄子钓鱼跟政治的碰,《淮南子 齐俗训》的篇尾,也带了一笔。

故惠子从车百乘,以过孟诸,庄子见之,弃其余鱼。

因为憎恶政治人物的炫耀、摆谱(仇官心理?)但又不好、不,或不敢,不愿、不屑,--当场骂,所以,只好应了弗洛伊德的情转移、替代说,把自己钓的无辜的鱼,倒回了河塘里,以示对于政治财富的抗意。

这里顺说一句,庄子和惠子,来成了朋友--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朋友--我想,这次余鱼对百车的冲突,这次的"倒鱼抗议",也许就是他俩友谊的缘起。以,就有庄子上大梁去找惠子;有了惠子回国,俩人携手游濠上。这世界,友谊,往往从对立开始。

所谓不打不成

《庄子》书中,最让人心澎湃的一次钓鱼,在《外物》篇。这也是中国传奇小说的源头之一,"小说"一词,或许就出于此(见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)

任公子为大钩巨缁,五十犗以为饵,蹲于会稽,投竿东海,旦旦而钓,期年不得鱼。已而大鱼食之,牵巨钩,錎没而下,骛扬而奋鬐,波若山,海,声侔鬼神,惮赫千里。任公子得若鱼,离而腊之,自制河以东,苍梧已北,莫不厌若鱼者。已而世辁才讽说之徒,皆惊而相告也。夫揭竿累,趣灌渎,守鲵鲋,其于得大鱼难矣!饰小说以县令,其于大达亦远矣,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,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。

先秦诸子,别说对鱼的描写,没人可及庄子项背;更没人像庄子这样,本就是个钓鱼者。鱼在中国古代,是常见的生命象征物,鱼之欢,至今仍是形象的表达。而钓鱼,也从来不是一件单纯的事。姜太公不是,严子陵不是,袁世凯也不是。庄子,不管是不是,他都是中国哲学家中,跟渔翁形象,最贴近的一个。

旅游

《庄子》书中只有游,没有旅游。

旅游是我说的,为的是方理解庄子。--况且,也不是一点据没有。

我们从两个层面,来看庄子的旅游。

先从实际生活看,庄子,也是个喜欢到处走走的人。

秋战国的知识分子出国,孔子算得一个代表,先周游了十几个国家。墨子也是东奔西跑的。孟子更是整个车队在路上浩浩艘艘。照理说,庄子有点斩逸俗尘,置世外的意思,但其实也未能免俗。庄子,也出去过几回,去过几个国家,而且,也都会见了几个出访国的国家元首。

魏国:惠子相梁(梁国即魏国,因迁都大梁而得名),庄子往见之(《秋》)庄子大布而补之,正緳系履而过魏王(《山木》)

楚国:庄子之楚,见空髑髅,髐然有形(《至乐》,注:鲁迅在《故事新编

》中说,这是庄子去见楚王的路上发生的事。《庄子》中,的确数次提到楚王,庄子拒聘,拒的也是楚王的聘。看来,庄子与楚王之间,还真有点若有若无、隐隐约约的关系,以至有人说,庄子,是楚庄王的裔。--胆大敢说的,哪朝都有)

鲁国:庄子见鲁哀公。(《田子方》,注:鲁哀公与孔子同时,跟庄子相差200年,庄子不可能见鲁哀公。但郭沫若在《十批判书

庄子的批判》中说,哀公如系景公之误,则非寓言。所以,姑且存此一说)

至于《庄子》杂篇中的《说剑》,说"庄子"见赵文王,这实在跑得有点远了。我估计就是任继愈老先生,恐怕也难以认同(任老先生关于庄子,有个著名的反主流论断,即《庄子》外杂篇为庄子本人所写,《庄子》内七篇,反倒不是庄子写的)所以,赵国,还是算了。

出国之余,庄子也常在周边地区--也许就是他家门附近--逛逛。

"庄子行于山中,……舍于故人之家。"(《山木》)

有妻有室的人,不但在外闲逛,脆就住在了外面。

庄周游于雕陵之樊,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,翼广七尺,目大运寸,周之颡而集于栗林。庄周曰:"此何哉,翼殷不逝,目大不睹?"蹇裳躩步,执弹而留之。睹一蝉,方得美荫而忘其;螳螂执翳而搏之,见得而忘其形;异鹊从而利之,见利而忘其真。庄周怵然曰:"噫!物固相累,二类相召也!"捐弹而反走,虞人逐而谇之。庄周反入,三月不。蔺且从而问之:"夫子何为顷间甚不乎?"庄周曰:"吾守形而忘,观于浊而迷于清渊。且吾闻诸夫子曰:"入其俗,从其令。"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,异鹊吾颡,游于栗林而忘真,栗林虞人以吾为戮,吾所以不也。"(《山木》)

这是个庄周游园的故事。"螳螂捕蝉,黄雀在"的成语,是不是来源于此?但这个故事,有比这个成语,更让人叹的内容。这里有个多么鲜活、真切的庄周!庄周曰:"此何哉,翼殷不逝,目大不睹?",--意思是,翅膀这么大(翼广七尺),却飞不远;眼睛这么大(目大运寸),却看不见人(周之颡,即碰到庄子的额头),多么精微、致、充溢现场的描摹!2000多年的一个场景,瞬间之际,招致眼。当庄子发现,庄周与异鹊,异鹊与螳螂,螳螂与蝉之间,构成了一串利害相生的"生物链","庄周怵然曰",--"庄周怵然"四个字,惊心魄。先秦诸子,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,没有任何一名思想家,哲学家,像庄子这样,对自然,对物,对植物,有如此心地关注和众多的描写(《庄子》书中,仅有名称的物,就有86种。在任何一本哲学著作中,这都是个纪录),这是庄子哲学的源,也是庄之所以为庄者。当庄子幡然醒悟,扔掉手上弹弓,准备离开时,园林管理处的守园人发现了他,在面连追赶带驱逐加责问,搞得庄子很不,三个月心情都畅不起来。

一个弹弓的庄子!一个被人在面追了一下,就三个月委屈不束扶的哲学家庄子!看来只好"独与天地精神往来"(《天地》)了--这人间世也太不好了。

所以,让我们陪庄子,暂且离开这现实的世界,到另一个世界,庄子的精神世界,去参观一下庄子对于旅游--游--的热

游在《庄子》中,是个频繁出现的词,除了篇名中的《逍遥游》和《知北游》,出现次数,不会少于300次。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庄子几乎是习惯成自然,不由自主,不厌其烦地,将全书近百个对话、故事的绝大部分,置于以"游"字为旗帜的框架、背景下--纯粹"静"的表述,不到30%--并以此构成了《庄子》一书的基本叙述风貌,也使得人们阅读《庄子》,始终晃在一种洞羡的视觉效果中。

匠石之齐,至于曲辕,见栎社树。

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,见大木焉有异。

孔子适楚,楚狂接舆游其门曰(《人间世》)

游于殷阳,至蓼之上,适遭无名人而问焉。(《应帝王》)

云将东游,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。(《在宥》)

子贡南游于楚,反于晋,过汉。(《天地》)

孔子西游于卫,颜渊问师金曰。(《天运》)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(《秋》)

(7 / 14)
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

思想门:先秦诸子解读

作者:黄坚
类型:军事小说
完结:
时间:2024-12-26 03:22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欧发书屋(2025) 版权所有
(台湾版)

电子邮箱:mail